免費諮詢一:這一家的諮詢速度特色就是快
免費諮詢二:申貸流程最快速,24小時內可撥款
一對一的快速立即免費諮詢、配對,十分鐘就能知道您適合的銀行申貸方案是什麼。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三:這家貸款公司評價非常高
免費諮詢四: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很推薦
免費諮詢五: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免費諮詢六: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軍公教朋友可以到這間貸款快速找到適合的貸款方案
立即免費諮詢
個人貸款 | 貸款 | 信用貸款 | 債務整合 | 負債整合 | 債務協商 | 個人信貸 | 小額借款 | 信貸 | 信貸利率 |
信貸代辦 | 創業貸款 | 銀行貸款 | 貸款投資 | 買車貸款 | 車貸 | 汽車貸款 | 債務協商 | 卡債處理 | 二胎房貸 |
信用不良信貸貸的下來嗎 該怎辦 | 信用貸款哪裡申請最快核貸 | 信用不良要如何申請信用貸款
個人信貸免費諮詢的網站 | 個人信貸條件,銀行個人信貸比較諮詢 | 小額信貸利率比較標準迷思
三面向分析最低信貸利率條件的迷惑陷阱 | 哪家銀行信貸利息最低 | 銀行個人信貸免費諮詢 | 小額信貸推薦幾家 | 個人信貸利率比較銀行條件如何談 |
RF4165456EDFECE15158DCE |
熱點新知搶先報
OKAPI 推薦
-
文/OKAPI閱讀生活誌2018年01月26日
如果某天,你在路上遇到一個號稱從未來世界回來的人,告訴你:「千萬要小心你姨媽買給你的那雙新襪、以及你新入手的『匠人手鞣毛皮圓帽』!它們可能會讓你一命嗚呼!」你會相信這個陌生人嗎? 可能不會,畢竟,不就是雙襪子嗎?它材質如此柔軟,要不小心被勒到還不夠長咧。帽子更不用說,了不起踩到
內容簡介
──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美國作家
時尚歷史學家以圖拆解時尚黑暗面
時髦誘人的有毒單品,華美外表下的包藏禍心
帶病菌的布料、含汞的高帽、以砷染色的手套、過度合身的衣領、扭曲人體的裙撐、易燃的洋裝……
我們精心打扮,心甘情願將死亡穿上身!
從隱伏的有毒染料到著火的鳥籠式裙撐,衣服一直是歷史上最致命的「凶器」。加拿大時尚學院副教授艾利森.馬修.戴維,利用現存的時尚物品以及許多影像和故事,詳述從十九世紀到現在,本是設計來保護人體、讓人感到舒適的衣物,如何潛藏著致命因子,把製造者與穿戴者給弄死了。
這些故事都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血腥與恐怖,包括:
▲極端誇張笨重、扭曲人體的鳥籠式裙撐
▲帶菌的布料,成為傷寒、肺結核等傳播疾病的媒介
▲以汞加工的製帽過程,損傷帽匠神經系統
▲含砷的顏料,腐蝕人造花工匠與縫紉女工的皮膚
▲添加苯胺製成的染劑,導致穿戴者血液中毒
▲危險剪裁與樣式,纏繞窒息、跌落等意外事故層出不窮
▲易燃的蓬蓬裙與刷毛法蘭絨布引發火災意外,造成無數女性與孩童死亡,包括王爾德的姊妹
▲運動鞋的黏著劑含有毒害神經的成分,NIKE創辦人也是受害者
▲用來製造牛仔褲磨損效果的海砂,對製造工人肺部造成永久傷害
本書藉由回顧危險時尚服飾的歷史,重新審視人與衣物的關係,為當前的爭論提供「可用的過去」,探討時尚產業的健康與可續性等種種議題,省思我們該如何善用知識與技能,創造出真正能保護我們的衣服,更少的時尚受害者。
國內外好評推薦
作家、文化評論人 施舜翔
身處時尚圈的人們,其實每個都是受害者,讀了這本書你可以更了解舊時代裡那些「有形的」傷害,但在發達的現代社會裡,所謂的時尚受害者往往得到的是來自靈魂上的創傷。這兩者中,到底誰比較可怕呢?值得深深反思。──部落客「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本書詳盡且有趣,從大量史料中取出令人心碎的恐怖,並標示出時尚帶來的「麻煩」在未來仍持續著。──莎希達‧巴里(Shahidha Bari),《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獨樹一格,令人著迷的恐怖。──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充滿令人震驚的啟示、有趣的故事,與華麗且色彩鮮明的插圖,《時尚受害者》是一部令人絕倒的歷史!──英國《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以可怕的細節展示許多「時尚」,且直至今日仍會造成穿戴者早逝。──《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時尚史學家戴維探討19世紀與20世紀出的服裝如何造成死亡、疾病與瘋狂,傳染疾病、釋放化學毒素和引發火災……引人注目,有時令人不安……讓我們重新審思21世紀的時尚產業,以及時尚消費如何傷害環境與人類,特別是生產大多數服裝的發展中國家。──《圖書館月刊》(Library Journal)
結合熱忱的敘事與精心挑選的圖片,《時尚受害者》讀起來既引人入勝,又是『可用的歷史』,研究嚴謹卻不刻意強調學術權威,故事娓娓道來,馬上就能激發興趣,令人感到吃驚。從今以後,你再也不會用一樣的眼光來看待時尚歷史了。──卡洛林.伊凡斯(Caroline Evans),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本書發人省思、插圖精美,艾利森.馬修.戴維涵蓋了過去與現在、製造者與消費者、歐洲與美國,探討了許多時尚衣物和配飾所造成的傷害,有時候甚至會致命,讀來令人著迷,如果你關心今日全球化的紡織品與服裝製造,這本書更是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識。──克萊兒.H.柯斯頓(Clare H. Crowston),美國伊利諾伊大學
沒有一本書能像《時尚受害者》這樣探討時尚,帶來令人折服的誘惑樂趣。被污染的布料、含汞的毛皮、有毒的染料,染毒的時尚悄悄地讓人淪為受害者,有製造者也有穿戴者。這本書綜觀了從過去到現代,時尚產業中的危險物質。──譚雅.威廉斯.威滕豪爾(Tanya Williams Wetenhall),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
超有趣又引人深思的一本書,讓人增廣見聞又趣味橫生,同時卻也叫人感到不安,《時尚受害者》是服裝造成的死亡歷史,時尚達人跟時尚學者都需要,快讀吧!──蘇珊.J.文森(Susan J. Vincent),英國約克大學
作者介紹
艾利森.馬修.戴維Alison Matthews David
加拿大瑞爾森大學時尚學院的副教授。
譯者簡介
趙睿音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碩士、曼徹斯特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博士,熱愛翻譯教學及實踐,喜歡與文字和毛線有關的一切。譯有《窮忙》、《犯錯的價值》、《像鳥一樣思考》、《寧靜的心》、《談判桌的經濟學與心理戰》等。
目錄
第一章 染病的服裝:細菌戰爭
第二章 有毒的工藝技術:含汞的帽子
第三章 有毒的顏彩:砷綠色
第四章 危險染料:美麗而致命的彩虹
第五章 纏住勒死:捲進機器中
第六章 煽動的布料:冒火的蓬蓬裙與易燃的鳥籠式裙撐
第七章 爆炸的假貨:塑膠梳子和人造絲
結語 時尚受害者的來世
參考書目
序
現實與小說中的時尚之死
過去與現在的時尚受害者
從1999年到2006年之間,日本攝影師都築響一(Kyoichi Tsuzui)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題名為《幸福的受害者》(Happy Victims,圖3),每張影像都描繪出某位時尚品牌搜集狂的「窩」,從愛馬仕(Hermès)上癮者優雅內斂的衣櫥,到日本網路龐克(cyberpunk)品牌Fötus狂熱粉絲家中蔓延的霓虹。其中某個主題尤其展現出時尚受害者的情況,在一間幽閉的小房間裡,一名年輕女子陳列出她的收藏,服飾、鞋子、化妝品、香水,都是美國品牌安娜蘇(Anna Sui)所販售的,四周佈滿假皮草、鉤針織物、蕾絲,呈現出爆炸式的波希米亞風格。女子斜倚在照片前景,妝容完美、雙眼緊閉,瘋狂血拼之後,精疲力竭地躺著,也許死了,就在她所購入的一團五彩繽紛混亂之中。這張照片可以解讀為對品牌忠誠度的尖銳批判,不過讓都築真正著迷的,是這些日本人「如何過著時尚粉絲的生活,他們並不富裕,事實上,購買這些衣服的人住在很小的地方,省吃儉用買下服飾,但是卻沒有什麼美麗的地方可去。」
他留心不在自己的文字陳述中對時尚消費做出批判,並指出其他被視為較具有文化價值商品的收藏家,像是收集書本或黑膠唱片(我甚會把「古著」也算在內),不像醉心於衣著的人那般會被人瞧不起。
都築響一的描繪是對於時尚受害者的深刻沈思,不過也讓我們看到自己視野的侷限,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飽受消費主義氾濫的折磨,不論是衣服的製造者或是穿戴者,全都吃盡苦頭。在都築的照片中,受害的是消費者,但是在約翰.坦尼爾(John Tenniel)的插畫《鏡中鬼魂》裡,時髦的女子凝視鏡中的身影,卻只看到因費心製作她的精美華服而死去的女裁縫的恐怖倒影(圖4)。這張版畫根據一則真實的事故,20歲的裁縫瑪莉.安.沃克利(Mary Ann Walkley)受僱於宮廷裁縫師艾麗絲夫人(Madame Elise),連續縫紉了26個小時半,死於過度勞累。她所製作的宴會禮服,是為了在迎接來自丹麥的新威爾斯王妃的慶祝場合中亮相,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在他著名的《資本論》(Capital)中寫到沃克利,稱她的死亡是「老套且經常傳誦的故事」,並且引用報紙,強烈譴責那些悲慘的困境,「我們的白人奴隸,辛勤勞動到進墳墓為止,並且多半就這麼默默地憔悴死去。」
這幅維多利亞時期的圖像直接批判了時尚的殘酷,然而從1990年代以來,許多現代行銷活動卻反其道而行,美化了死亡、毀壞和創傷。時尚產業老練的行銷手段讓我們的目光變得短淺:我們一直把焦點放在時尚受害的社會狀況與心理層面,我們的擔心,或者有時候是輕蔑,全都太過於瞄準買過頭的購物狂,穿著彆扭的青少年會遭到同儕的排擠嘲笑,還有年輕女性的身體意象與自尊問題,是那些纖瘦白皙的理想美貌,成天在伸展台上、在雜誌和網路上得意洋洋誇耀所造成的。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時尚臉孔,以精心算計過的魅力誘惑我們,即使我們批評那些都很膚淺。想到字面上的時尚受害者,我們會想起許多改造身體的方式,包括中國歷史上的纏足,以及今日風行全球的牙齒矯正和整形文化,但是毒害更深──通常也比較沒辦法明顯看見的──時尚受害者的歷史卻鮮為人知。時尚確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對穿戴者和製造者都一樣,數百年來皆是如此,大地、空氣、水以及人類與動物生命,早已淪為時尚慾望的受害者。這是一則迫切的當代議題,本書目的在於把當前的問題放到歷史脈絡中,為當前的爭論提供「可用的過去」,探討時尚產業的健康與可續性等種種議題。
有關時尚的健康風險,或者是更廣泛的環境風險,並不僅限於那些顯而易見的工廠災難,像是2013年在孟加拉發生的拉納大樓(Rana Plaza)倒塌事件,或是某個發展中國家(現今大部分紡織品與服裝的製造地)所發生的工業災害和侵犯人權事件。19世紀的歐洲,服裝產業在巴黎、倫敦、曼徹斯特等大城市蓬勃發展,醫生在家庭、醫院和都市的作坊裡親眼見證各種來自時尚的有害影響,時尚的傷害不分男女老幼,也不管你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是有錢人還是窮人。時尚產業擴大工業化,創新技術越來越多,令人憂喜參半,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不斷開發銷售新的材料,並運用科學,把原先只有少數上層人士可取得的服裝和飾品,普及一般大眾,但卻也帶來了新的危害,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損害健康。不止一位觀察家譴責過「殺人不眨眼奢侈品」的「進步」,不過不出所料地,他們譴責女性消費者對於新穎服裝看似不理性的渴望,卻不去追究男性因重視經濟利益而應擔負的責任。
醫學界助長了文化偏見,傾向把健康危害怪在女性頭上,儘管成因明明是更廣泛的系統性問題。19世紀的醫生和新聞報刊時常散佈時尚對健康所造成的損害,發表「時尚自殺」和「作坊裡的死亡」這一類文章,大部分中產階級的評論者都比較關心女性服裝對於穿著者的損害,認為那造成了種種健康問題,包括勒緊的魚骨緊身馬甲會損害內臟,甚至被認定會致死。雖然有些敘述過分誇大,但是有物證顯示,當時的時尚文化和如今並不相同,鞋子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1850年代以前,「筆直」不考量人體腳型的鞋子是常態(圖5),鞋子不分左右腳,製鞋匠很省時,只需要一個鞋楦就能做出一雙鞋子,但卻會讓腳變形。這種做法在19世紀很多窄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男女鞋上都可以看到,鞋子上還有穿過的痕跡。
為了符合小巧精緻足部的理想美,有些女性會用繃帶捆住自己的腳趾,簡直就像是足部馬甲,只為了穿上鞋子。
身體其他部位也承受了種種「變形」,改變了「自然」的形貌,1860年代之際,女性的體態遭諷刺為「希臘式屈步」(Grecian Bend):胸部向前推擠,穿臀墊裙撐的臀部向後突出,女子危危顫顫地在高跟鞋上保持平衡(圖6)。並非所有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都採用這種極端的風格,不過那些照做的人都成了嘲弄的對象。維多利亞時代的醫生和時裝史學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物理限制上,但是卻有其他更致命的危害成了19世紀的頭條新聞。不知何故,我們似乎忽略了許多令人極度擔憂的危險,而且這些危險往往會致命,包括衣服會散播傳染病、滲出化學毒素、在運作的機器中困住工人、起火燃燒。報紙和醫學期刊一樣,滿是警告,說髒衣服會讓人感染劇毒,「美死人」的綠色禮服沾染了砷,易燃的襯裙把穿著者活活燒死……儘管我們可能會認為,謝天謝地,這些意外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不過稍微看看現代時尚的危害,就會發現當代服裝可能仍然充滿危險。
致命的鞋子、圍巾及裙子
接下來的案例顯示,華麗的時尚讓女性比男性冒著更大的風險,意外事件帶有性別的色彩,隨著家庭、都市與工業環境的改變,女性風尚卻沒有跟上步伐,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刻意標榜其危險。歷史上,男性服裝和鞋子的設計認可了男人在公共領域的權力與地位,確保他們能夠安全地移動。相較之下,女性的鞋子偏重時尚勝於實用,不出所料,時髦的厚底鞋和恨天高的細高跟鞋,長期以來導致多樁事故,包括跌倒和機械操作困難。
當代時裝界最著名的失足事件,是1993年娜歐蜜.坎貝爾(Naomi Campbell)在伸展台上摔的那一跤,她腳上穿著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藍色鱷魚皮厚底鞋,如今已成為經典。如果受過受訓練、能在伸展台上昂首闊步的模特兒穿這種鞋子都會跌倒,一般人穿上街一定會遇上更大的危險。增高鞋所造成的跌倒,多半會導致肢體扭傷、骨折,最糟的情況還有挫裂傷。1999年,日本一名保母因穿著軟木厚底高跟鞋而摔倒,導致顱骨骨折死亡。1970與1990年代時,大家把車禍歸咎於厚底鞋(圖7),雖然男性在70年代也會穿著厚底鞋,1974年卻有一項針對女性駕駛的性別歧視研究,找來年輕的女學生做實驗,她們必須在實驗室的汽車模擬器上操作緊急煞車,參與標準包含了「擁有厚底鞋,並且至少有穿著厚底鞋駕駛兩個月的經驗。」參與者會先穿厚底鞋開車40分鐘,接著再換上正常的鞋子,厚底鞋普遍會讓煞車速度減緩,在時速70英哩的高速公路上,平均需要多10英呎的距離才能完全停住,即使穿的是熟悉的鞋子也一樣。
這種6英吋高的厚底鞋,像是1990年代中期,薑汁辣妹(英國辣妹合唱團一員)穿著登台的紅黑色水牛牌厚底靴,重新現身後廣為粉絲接納,然而警方認為這種鞋對於駕駛安全的威脅,相當於酒駕或是邊開車邊講手機。1999年,東京有一名25歲的女子與朋友購物完後開車回家,她那雙8英吋厚底靴讓她踩不了煞車,一頭撞上水泥電線桿,乘客座上的朋友因而死亡。傳統木屐和拖鞋已遭法律明文禁止在開車時穿著,大阪警方表示他們也將禁止「Atsuzoko butsu」,也就是「粗跟靴」。厚底鞋所造成的意外,顯示出專橫的時尚與現代都市環境,並非總是能夠融合,然而我們究竟是該指責那些穿著時髦、結果讓自己或別人發生意外的人,還是該責怪危險的潮流與其背後的經濟驅動力呢?
……
2004年,英國演員席安娜.米勒(Sienna Miller)重新帶動了波西米亞風格,或者稱為波希米亞嬉皮風,這種打扮包括了白色的寬襬長裙或是吉普賽裙,輕薄的棉質長裙大量銷售,顏色和款式多到數不清,並且一定都有好幾層的荷葉邊,飄逸寬鬆,長至腳踝。漂亮歸漂亮,這些裙子卻對某些穿著的女性造成嚴重的火災危險,2005年秋季,「北安普敦貿易標準協會」(Northamptonshire Trading Standards Association)發出警告,吉普賽裙帶來高度風險,因為有一名9歲女孩受到嚴重的燒傷,同一年,英國默西醫院的燒燙傷中心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火燒吉普賽裙的傷害〉(The Flaming Gypsy Skirt Injury)。2005年時,專科中心治療了6起由吉普賽裙所引起的燒燙傷病例,有兩樁意外是因為穿著的女子在講電話時分心了,一個在跳舞的時候裙子著火,另一個被擺在地板上裝飾用的蠟燭燒到,顯然這些女性沒有一個在意外發生時是喝醉的,因此可以排除酒精的因素。只要想想一件飄逸但並不誇張的服裝引起了多少樁意外事故,像是在當代居家環境中穿著吉普賽裙時,危險可能來自零散的小蠟燭,但至少現代醫學可以治療,那麼就不難想像歷史上各種形式的禮服,在使用高度易燃的瓦斯、木柴、煤炭、蠟燭取暖的空間中,對於穿著者來說具有多大的殺傷力了。
如今只要意外事故發生,警方、專業托兒人士、急診室和醫師,全都會跳出來警告並且保護大眾,政府部門往往會在意外發生之前就管制或禁止危險的服飾,例如「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裡面的「非食用危險消費品快速通報系統」(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Food Dangerous Products,RAPEX),週週發佈警報,內容包括有害的服裝、化妝品,甚至還有刺青用的顏料,如果這些物品帶有「嚴重的風險」就加以查禁。2013年,有超過兩百款的比基尼和連帽衫,因其花邊和拉繩可能造成窒息和傷害,遭到查禁下架。歷史上對於意外事故的態度相當不同,在19世紀以前,時尚所造成的多是道德上而非醫療上的風險,誇張的輪廓和服裝只有少數上層人士穿著,化為諷刺漫畫供大眾娛樂。有一幅18世紀的版畫名為《髮型火災》(L’incendie des coeffures),或稱「頭飾烈焰」,諷刺高聳假髮的危害(圖8)。畫中有一對顧客在皇家亞歷山大咖啡館,正準備要坐下來享用點心,這家位於巴黎的咖啡館有大型的玻璃窗,讓有錢又時髦的顧客給路人看個夠,男士有禮貌地請女伴入座,但是枝狀吊燈上的蠟燭卻燒到了女士的假髮,咖啡館的員工嚇壞了,架起梯子手忙腳亂地想滅火,畫下方冷酷無情的說明文字寫著:「何必倒水?就讓那愚蠢的髮型在這場危機中燒掉算了。」實際上假髮不會高聳到著火,不過上面噴灑用來顯白的漿粉,卻使得假髮高度易燃,即使這幅版畫所呈現的只是虛構的場景,數十年以後,女性的服裝確實造成了致命的火災危險,棉布洋裝、寬大的鳥籠式裙撐、塑膠髮梳燒了起來,許多人就此喪命。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519779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9 x 25 x 1.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寬裙一直是引起道德義憤的原因,不過在都市環境中穿著鳥籠式裙撐會造成意外事故,其中有些遭到厭女媒體誇大,用來批評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出現率增加了。很難理解為何這種極端誇張的服裝風格,會如此「廣泛地」為社會各階層所接納,且持續了十多年之久,不穿鳥籠式裙撐的女性,要不是走狂野的波希米亞風格,就是一貧如洗。在我們做出歷史評判之前,應該捫心自問,今日有多少女人出門時,會願意捨棄胸罩提供的身形、保護和支撐,也許裡面還要加上鋼圈;小女生仍然被鼓勵打扮成身穿薄紗裙的芭蕾舞者和公主,還有大批「現代」新娘在結婚時會穿上的純白「蛋白糖霜」蛋糕裙,這些全都是鳥籠式裙撐的直系後裔,這些服裝在衣著中性化的年代雖然已非日常服飾,但依然是現代女性理想裝扮中很有影響力的一部分,這類幻想源自於身穿薄紗的浪漫主義芭蕾舞者的完美典範。
雖然服裝真的很危險,劇院火災在19世紀奪走了更多生命,曾有位作家統計過,在1797年到1897年之間,全球有超過1萬人死於劇院火災;另一位作家則指出,1877年以前有516間劇院燒毀。大部份的火災都從舞台上開始,煙霧和有毒氣體淹沒了觀眾,以至於有些媒體稱呼這種表演是「通往墳墓的門票」。不僅觀眾和舞台工作人員經常處於風險中,舞者身上穿的則是最易燃的服裝,著火舞者的悲劇有部分是因為出身低微,讓他們無法抱怨危險的工作條件,事實上,許多「貧民窟仙子」(gutter sylphs)乞求能夠登上離地數公尺高的鋼絲飛天,好賺取額外的風險薪資。19世紀的芭蕾舞者是體力勞動者,以嚴格的訓練和近乎超人的忍痛能力而聞名,少數萬中選一的女明星會成為國際知名人士,但是一般的群舞團的成員往往出身於最貧困的勞動階級,就算在巴黎歌劇院這類莊嚴的機構裡,年輕的芭雷舞者也是營養不良的過勞娼妓,通常是被親生母親賣進來、希望能為家裡貼補收入。有個叫做「舞蹈練習室」(foyer de la danse)的特殊包廂,位於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著名的歌劇院巴黎歌劇院裡,是一間專供富有的男性資助者及觀賞芭蕾舞的常客使用的房間,他們可在裡頭色瞇瞇地盯著舞者,花錢與她們發生性關係。
譯者註:本文原文發表在2020年3月刊的美國《空軍》雜誌(AIR FORCE Magazine)上,原作者是《空軍》雜誌的特約編輯約翰•科雷爾(John T. Correll)。科雷爾曾擔任過多年的《空軍》雜誌主編,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德國的V-1「復仇」武器的優先目標就是倫敦。 ... 一枚突破了倫敦防空系統的V-1飛彈。1944年,納粹德國向英國和比利時發動的「復仇武器襲擊」的第一階段僅持續了3個月,隨後盟軍攻占了德軍位於歐陸的發射場。不過,此後英國等國還會受到更多「復仇武器」的襲擊 1944年6月13日日出之前,位於英國肯特郡的皇家觀測團發現了幾架「小飛機」,其發動機噪音巨大,後面還拖著明亮的尾焰。不一會兒,其中一架「小飛機」墜毀在了倫敦東部的地面上,在貝斯納爾格林區(Bethnal Green)引發了巨大的爆炸。 在這場爆炸中,共有6人死亡,266人變得無家可歸。在巨大的炸彈坑中,人們發現了這架「小飛機」的殘骸。報紙上的報導將這次損失歸咎於德國空軍的「偷襲者」,但英國官方卻知道得更多。 納粹德國對他們用這種新式武器發動的襲擊進行了大肆誇耀,受此壓力,英國內政大臣透露,英國遭到了「無人駕駛飛機」(也被稱為「機器人飛機」)的轟炸。 倫敦貝斯納爾格林區遭受的這次襲擊是德國用V-1飛行炸彈發動的首次攻擊,這款飛行炸彈被德國人稱為「1號復仇武器」(德語:Vergeltungswaffen 1),英國人則稱其為「小飛蟲」(doodlebug)或「嗡嗡炸彈」(buzz bomb),這是因為其脈衝噴氣式發動機會發出獨特的「嗡嗡」聲。 人們最初將V-1飛行炸彈想像為是一款「技術上的奇蹟」,不過事實並不是這樣;相反,「技術上的奇蹟」這一描述更適合用來稱呼V-2(2號復仇武器),這是一種稍後問世的彈道飛彈。V-2飛彈在技術上是先進的,而V-1飛行炸彈則主要由金屬薄板製成,價格低廉,並且可以快速組裝。它就像是一架插著粗短機翼的小型飛機,由一臺簡易的噴氣式發動機推動,使用辛烷值為80的汽油作為燃料。 ... 飛行中的V-1飛彈 由於其射程只有有限的148英里(約238千米),因此「嗡嗡炸彈」必須在法國緊挨著英吉利海峽的一側靠前部署。在那裡,V-1飛行炸彈從指向倫敦的傾斜發射導軌上發射,這就決定了它們的飛行方向。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德國人用V-1飛行炸彈發動了8000多次襲擊,所有這些襲擊幾乎全都是衝著倫敦去的,共造成5500人喪生,1.6萬人受傷,還有100多萬人被疏散。 英國人在用防空火炮、攔截戰鬥機和屏障氣球打擊V-1飛行炸彈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德國人用V-1飛行炸彈襲擊英國的第一階段於1944年9月結束,因為在歐洲作戰的盟軍占領了發射場。 不過,通過使用He 111轟炸機在空中發射V-1飛行炸彈,對英國的此類襲擊還是繼續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主要打擊目標已轉移到比利時,重點是安特衛普港。戰爭後期問世的一種改進型陸基V-1飛彈可以打到英國,但只有大約十幾枚飛到了那麼遠。 表1. 1944年6月至1945年3月間V-1飛彈的發射情況 ... 德國人總共製造了大約3萬枚各種型號的V-1飛彈。在1944年6月至1945年3月間,納粹德國共向英格蘭和比利時境內的目標發射了將近2.5萬枚V-1飛彈(譯者註:原文數據如此,但從上表中可知發射總數為22483枚),其中只有7000枚成功地打到了英格蘭境內的某處地方,只有不到4000枚落在了大倫敦地區。 復仇武器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德國人一直在研究飛行炸彈和火箭。德國人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佩內明德,這裡有一系列龐大的實驗室和測試設施,是一片位於波羅的海沿岸波蘭邊境附近的偏遠地區。佩內明德的技術總監是韋納•馮•布勞恩,他是V-2飛彈項目背後的推動者。 1942年,由於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表示出了興趣,因此相關研究工作迅速發展起來。面對英國人對德國城市的轟炸,希特勒希望能夠用新式武器對英國進行反擊。「復仇武器」具有散播恐慌的潛力,這一點很對希特勒的心思。 ... 生產V-1飛彈的地下工廠 A-4火箭(後來改名為V-2)是德國陸軍軍械部門下屬的一個項目。德國空軍不願意將轟炸任務拱手讓給陸軍,因此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項目,即FZG-76無人駕駛炸彈,後來發展成了V-1飛彈。 V-2飛彈在1942年6月進行了飛行測試,V-1飛彈的首次飛行測試則是在1942年12月進行的。德國人原定於在1943年12月發起「北極熊行動」(Operation Eisbar),即聯合使用V-1和 V-2飛彈毀滅倫敦。 希特勒聽不進針對其他目標使用「復仇武器」的建議,例如襲擊英國南部的港口,那裡是盟軍在「D日」發動登陸的艦隊集結的地方。儘管希特勒也希望「復仇」武器能有助於扭轉戰爭進程,但他一直沉迷於對倫敦的報復。 在德國人的計劃中,倫敦是「42號目標」,而泰晤士河上的塔橋則是特定的瞄準點。事實證明,沒有一枚V-1飛彈撞上過泰晤士河上的塔橋。 十字弓行動 早在1939年,英國情報人員就已經知道了佩內明德實驗場的位置,但他們並不知道全部的研究目的。1943年5月,一位技藝高超的皇家空軍照片判讀員確定,航拍照片上的彎曲陰影是高架滑軌,而滑軌上的「T」形黑點是一架沒有駕駛艙的飛機。 這是英國人第一次看到並認出了V-1飛彈。當年7月份開展的偵察活動在V-1試驗臺附近的運輸拖車上發現了V-2飛彈的原型樣彈。 ... 德軍士兵正將V-1飛彈安裝到發射架上,準備發射 英國人消滅「復仇武器」的嘗試是「十字弓行動」(Operation Crossbow)。1943年8月,數百架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摧毀了佩內明德基地,但基本的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德國人將生產工作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於是,「十字弓行動」便把目標轉向了位於法國沿海地區的「滑雪場」——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V-1飛彈的發射滑軌看起來像是滑雪跳臺。在1943年8月至1944年8月間,盟軍有14%的重型轟炸機出動架次和15%的中型轟炸機任務被分配給了隸屬於「十字弓行動」的目標。 有關德國「秘密武器」的零星報導逐漸被發掘成了新聞。1944年2月,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承認,法國境內存在火箭或無人駕駛的飛機(也可能兩者都有)。一個經常重複犯下的錯誤假設是,這些武器是無線電遙控的。 盟軍轟炸機成功地摧毀了大部分「滑雪場」,共計約100套發射滑軌,另外還摧毀了約2400枚處在生產和交付環節中的V-1飛彈。德國人用改進後的、結構更簡單的發射陣地取代了「滑雪場」。新的發射陣地除了發射裝置本身外,幾乎沒有附屬結構,也沒有建築物。改進後的發射陣地每8天就可以建成一座,而且更容易偽裝和隱藏。直到幾個月後,盟軍才確定了第一處發射陣地的位置。 ... 佩內明德基地的V-1發射場 「十字弓行動」並沒有阻止V-1項目的推進,但確實減慢了其速度。希特勒沒能在1943年12月達成其目標,即發起「北極熊行動」。直到1944年6月,盟軍於「D日」登陸諾曼第一個星期之後,希特勒才準備就緒。 如果德軍將V-1飛彈投入使用的話,對諾曼第登陸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這些飛行炸彈的精度是如此地差,以至於它們完全有可能在盟軍士兵上岸時落到德國守軍頭上。 飛行炸彈 V-1飛彈的彈翼沒有副翼或其他控制翼面,飛彈被放置在傾斜的發射滑軌上,並直接向倫敦發射。先由活塞式彈射器將飛彈送上天,然後脈衝噴氣式發動機啟動。「嗡嗡炸彈」的巡航速度為400英里/小時(約644千米/小時,相當於180米/秒),這意味著它們在5分鐘之內即可飛越英吉利海峽。 「嗡嗡炸彈」的聲音遠在10英里(約16千米)之外就可以聽到,有人稱其「類似於一輛福特T型車上坡時的聲音」。這種聲音是由脈衝噴氣式發動機燃燒室前的單向活門打開和關閉而產生的,這種噴氣式發動機的單向活門每秒可進行50個「打開-關閉」循環,或者說發出50次「脈衝」。 V-1飛彈通過計算彈鼻部一臺螺旋槳的轉數來測量距離,當螺旋槳轉數超過了預定的次數後,發動機中的點火裝置停止工作,飛彈的鼻部向下傾斜,向地面目標發起大角度的俯衝。 ... V-1飛彈的結構示意圖 理論上,當V-1飛彈位於目標上方時,發動機的點火裝置就會停止工作。實際上,V-1飛彈的實際飛行路線與預期的飛行路線有很大的差異。在1944年6月13日的第一次攻擊中,德軍共發射了4枚「嗡嗡炸彈」,有1枚甚至落在了倫敦郊外,其他3枚飛彈落點距離倫敦的距離也都超過了22英里(約35.4千米)。 倫敦及周邊地區的居民迅速了解到,當「嗡嗡炸彈」發出的噪音消失時,他們有大約12秒鐘的時間尋找掩護,直到飛彈撞擊地面並爆炸為止。 V-1飛彈絕對稱不上是多麼有威力:它的戰鬥部重1830磅(約830千克),還不到飛機掛載的兩枚通用炸彈的重量。但是,襲擊的隨機性造成了很大的恐慌:沒有人知道下一枚「嗡嗡炸彈」會在何時何地落下。 遭受襲擊 在貝斯納爾格林區遇襲之後,對倫敦的V-1飛彈襲擊持續了七個星期。邱吉爾在1944年7月表示:「每天都會飛來100至150枚飛行炸彈,每枚重約一噸。」至於傷亡人數則是「每枚炸彈幾乎只炸死炸傷一個人」。 V-1飛彈造成的破壞是很廣泛的。歷史學家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表示:「城市公交車上很快就連一塊玻璃都沒有了。」「數以萬計的房屋被炸平。」 V-1飛彈襲擊的高峰發生在8月3日,這一天,德軍發射了316枚飛彈,其中約220枚打到了倫敦,其中一枚「嗡嗡炸彈」差點命中白金漢宮——這枚飛彈撞到了地上一棵高大的白蠟樹,在撞擊地面之前就爆炸了,震碎了王宮裡的許多窗戶。 德國人只有一種方法來獲取關於「嗡嗡炸彈」落彈地點的情報,即從英國人那裡對不同來源的情報進行梳理,英國人則使用雙面間諜發回虛假的報告。被欺騙的德國人重新進行了瞄準,結果是「嗡嗡炸彈」更有可能落在人口較少的地方。「這種詭計的秘密當然必須嚴加保守——這不僅是為了愚弄德國人,而且還要使倫敦東南郊區和鄉下的人們蒙在鼓裡,因為他們的生命正受到威脅,這樣才會使倫敦市中心更安全」,奈傑爾•布隆德爾(Nigel Blundell)在《每日快報》中這樣回憶道。 ... 倫敦上諾伍德區(Upper Norwood)遭受V-1飛彈襲擊後,消防員和民防員工正在大堆瓦礫的空襲中尋找倖存者。儘管從軍事角度來說,V-1和V-2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但它們毫無疑問是現代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的前身 V-1飛彈的發射數量在8月中旬有所下降,因為德軍從法國北部的發射場撤退了,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被推進中的盟軍登陸部隊俘虜。從法國發射的最後一枚「嗡嗡炸彈」是在9月7日升空的。 在1944年6月至9月間,德軍發射的V-1飛彈總數為8617枚,其中1000多枚V-1飛彈在起飛時墜毀,近半數被英國防空力量擊落,許多落在了距離目標很遠的地方,只有四分之一命中了倫敦的某處地方。之後,德軍開始將發射場轉移到德國東部,以打擊西歐大陸上的目標。 英國政府於1944年9月7日宣布:「除了最後的零星攻擊之外,『倫敦之戰』已宣告結束。」不過,不到24小時,第一批V-2飛彈就落在了倫敦城裡。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V-2飛彈一直斷斷續續地飛來,儘管它們的數量不像V-1飛彈那樣多。 防禦帶 盟軍放棄了針對V-1發射陣地的「十字弓行動」,因為這種武器的襲擊從來就沒有多麼有效。起作用的是四層主動防禦帶:海上的戰鬥機帶,沿海的防空火炮帶,內陸的戰鬥機帶,以及最接近倫敦的阻攔氣球帶。 ... 英國倫敦的四層主動防禦帶示意圖(海上戰鬥機帶、沿海防空火炮帶、內陸戰鬥機帶和最接近倫敦的阻攔氣球帶),以及在納粹占領下的法國和比利時的V-1飛彈發射陣地 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攔截機中,最好的是新式霍克「暴風Ⅴ」戰鬥機,該機在低空可以快速機動,但數量有限。在1944年6月至8月間,「暴風」戰鬥機的飛行員共擊落了638枚飛行炸彈。此外,「蚊」式、「噴火ⅩⅣ」和「野馬」等其他戰鬥機在攔截V-1飛彈時也很有效。 表2. V-1「嗡嗡炸彈」與盟軍裝備序列中若干種機型的速度對比 ... 一門20毫米口徑航炮的炮彈可以在「嗡嗡炸彈」的鋼製蒙皮上打一個窟窿,但飛行員們不敢靠得太近,因為當V-1飛彈在空中爆炸時,它的金屬碎片會向各個方向飛出。一些飛行員發現,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機翼伸到V-1彈翼的下方,然後用翼尖把「嗡嗡炸彈」挑得傾斜而使其失控。共有3枚V-1飛彈是用這種方法摧毀的。 盟軍飛行員用翼尖「挑翻」V-1飛彈的方法是:飛行員先操縱著飛機將一個翼尖伸到V-1飛彈彈翼的下方,然後向遠離V-1飛彈的方向滾轉,於是飛行員伸過去的機翼將抬起,使V-1飛彈失控。 ... 從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國向英國和比利時發射了超過2.4萬枚V-1飛行炸彈(譯者註:原文數據如此,與前面的敘述和表格均不符)。有數以千計的V-1飛彈在起飛後墜毀,多達一半的V-1飛彈被擊落。在極少數情況下,盟軍飛行員選擇用翼尖將飛行炸彈「挑翻」,讓後者脫離原先的航線,而不是冒險向其射擊,因為這樣會飛入飛彈爆炸產生的碎片中。這一戰術至少被成功地使用了三次。上圖中右下方黑白照片里展示的是一架使用這一戰術的「噴火」式戰鬥機,但執行這一任務的速度最快的英國防空戰鬥機是霍克「暴風」 天氣好的時候,攔截戰鬥機的攔截效果比防空火炮更好,因此德軍將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天氣惡劣的日子裡,因為惡劣的天氣使戰鬥機無法升空攔截。不過,隨著來自美國的安裝有近炸引信炮彈的到來,防空火炮的攔截效果有了顯著改善。 阻攔氣球也攔截了少數V-1飛彈中的漏網之魚,約占攔截的V-1飛彈總數的8%。作為對策,某些V-1飛彈在其彈翼前緣安裝了可切割氣球系留繩索的利刃。 「到8月底時,只有不超過七分之一的飛行炸彈能落到倫敦地區了」,邱吉爾這樣說道。 更多的V-1 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人又研發了幾種V-1飛彈的改進型。1944年7月9日,一架亨克爾He 111轟炸機接近到了距離英格蘭60英里(約96千米)的空域,並發射了一枚「嗡嗡炸彈」,這枚炸彈當時掛載在飛機左翼下發動機艙的內側。 ... 德軍採用轟炸機空射的手段發射V-1飛彈,但這種方式會使飛彈的精度和發射成功率急劇下降 在1944年7月至1945年1月之間,德軍向英國發射了約1600枚空射型V-1飛彈,這些V-1飛彈幾乎全都瞄準了倫敦,不過它們的準頭甚至比地面發射的還差。1944年9月份,從He 111轟炸機上發射的V-1飛彈中,有一半偏離倫敦達24英里(約38.6千米)之遠。 10月,V-1飛彈的威脅轉移到了比利時,尤其是安特衛普的主要港口。從那時起,直到1945年3月,德軍共向比利時發射了11988枚V-1飛彈,比向英格蘭發射的要多。這些V-1飛彈的準確性依然很差:只有211枚「嗡嗡炸彈」落入了安特衛普城內。 與此同時,德軍也用V-2飛彈對比利時進行了襲擊。最悲慘的一天是12月16日,這一天,一枚V-2飛彈命中了安特衛普的一所電影院,共造成567人死亡。 同一時期,德國人還在努力研發一種V-1的遠程型號,該型號可以從荷蘭的發射場瞄準英國,該型號就是F-1改進型,其燃料箱的容積更大,戰鬥部更小,導致它的射程更遠了,不過犧牲了彈頭的爆炸威力。德軍只在1945年3月向英格蘭發射了275枚這種改進後的V-1飛彈,其中只有13枚打到了倫敦。 最後研發的V-1改進型是一款有人駕駛型號,旨在攻擊高價值目標,據說飛行員可以在最後一刻跳傘逃生。在德國空軍於1945年取消整個計劃之前,這種有人駕駛型號進行了若干次試飛。顯然,這是個糟糕的主意。 ... 操作班組正準備在歐洲的不明地點發射V-1飛彈。在戰爭期間,大約有10500枚V-1飛彈轟炸了英國。它們可作為「恐怖武器」使用,但幾乎沒產生什麼戰役性的影響 大約有10500枚V-1飛彈轟炸了英國,其中,約2000枚在起飛時或起飛後不久墜毀。防空力量擊落的飛彈數量占總數的52.8%。有些飛彈突破了攔截,但對戰爭結果沒有造成真正的影響。 V-1飛彈的「兄弟」——V-2飛彈 V-2火箭比V-1飛行炸彈大得多,它是彈道飛彈,而不是無人駕駛的飛行炸彈。V-2飛彈是從名為「梅勒拖車」(Meillerwagen)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機動式發射架上發射的。 儘管在技術上更先進,但V-2飛彈戰鬥部的爆炸當量並未超過V-1飛彈。由於數量較少(德軍總共向英國、比利時和其他國家發射了3170枚),因此V-2飛彈造成的損失是較為有限的。 在瞄準倫敦和安特衛普的V-2飛彈中,有略超過三分之一的飛彈擊中了城市。由於V-2飛彈通常無法在其飛行過程中被攔截,因此它沒有像V-1飛彈那樣讓對方投入防空戰鬥機和高射炮進行應對。唯一的一次例外是,一隊B-24轟炸機在執行完任務返回英國的途中,一枚V-2飛彈碰巧趕上了這支機群並從當中穿過,一名機槍手朝飛彈開火了,並將其摧毀。 ... 美軍轟炸機在空中拍到的正以4馬赫的速度沖向目標的V-2飛彈 根據歷史學家史蒂文•薩洛加(Steven Zaloga)的說法,「V-2飛彈的研發和製造成本是驚人的,根據戰後美國的一項研究估計,約為20億美元,或許與同盟國原子彈計劃的支出相同。」「然而,在整個為期7個月的V-2飛彈襲城戰中,其在所有的目標城市中投下的高爆炸藥的總量還比不上英國皇家空軍對德國發動的任何一次大規模空襲的投彈量。」 V-2飛彈的「遺產」 「這兩種武器(V-1和V-2)的平均誤差超過9.3英里(約15千米)」,邱吉爾這樣說道,「即使德國人每天發射120枚這類武器,而且我們沒有擊落其中的任何一枚,其效果也不會超過每周在每平方英里內投下兩到三枚1噸重的炸彈。」 德國人為V系列武器付出了大量的機會成本。歷史學家理察•奧維里(Richard Overy)表示:「根據美國的轟炸調查,用於生產它們(V系列武器)的資源原本可以多生產2.4萬架飛機。」 美國人從1944年起向萊特(Wright)機場運去了V-1飛彈的零件,並製造了自己的「嗡嗡炸彈」——JB-2「雷暴」(Thunderbug),但隨著戰爭的結束,該項目也逐漸式微。 ... 美軍的B-17轟炸機進行投放JB-2巡航飛彈的測試 《紐約時報》的漢森•鮑德溫(Hanson Baldwin)是最早了解V系列武器的「遺產」的人之一。他在1944年8月寫道:「飛行炸彈不會贏得這場戰爭。而且,除非它的『兄弟』,即德國人正準備用來襲擊倫敦的巨型火箭表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潛力,否則火箭也不會贏得這場戰爭。但是,它們都是未來的武器,這兩者都已經並將繼續對軍事行動產生重大影響。」 彈道飛彈和航天運載系統大顯身手的時刻不久就來到了。在佩內明德負責研究工作的馮•布勞恩繼續擔任美國航空航天局位於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Huntsville)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負責人,而V-1顯然是今天巡航飛彈的先驅——巡航飛彈已在現代軍事行動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military/x49ex68.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7176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東買保險要注意什麼花蓮銀行代辦嘉義個人貸款合約內容清楚仔細南投債務協商影響
銀行二胎房貸全攻略,申辦條件及利率比較,教您貸到好方案 支票貼現率 新北市二胎貸款用房貸整合負債的三大好處. 南投儲蓄險怎麼挑 支票借款台中個人信貸、車貸、二胎我的條件會過嗎? 台東負債整合 雲林汽車貸款買車要怎麼選【信貸利率比較】不落入低利率陷阱! 嘉義信用貸款條件 高雄銀行徵信查詢
留言列表